|
论余靖风采与《从政六箴》(摘自:《韶关大学学报》) 二维码
95
发表时间:2020-03-08 23:36来源:《韶关大学学报》 论余靖风采与《从政六箴》 作者:罗韬 成华青 《韶关大学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,第6期,2000年12月) 御笔新除三谏官,士民千口尽相欢。昔时流落丹心在,自古忠良得路难。好竭谋猷居帝右,直须风采动朝端。人生万事皆尘土,惟是功名永远看。 这是北宋庆历三年(1043年)蔡襄作的一首诗,赞誉余靖等人敢于犯颜直谏的耿直风格。“风采”二字源出于此。后来,人们便把“风采”二字专门用来赞颂余靖的为人和品格。在他曾为官的地方,当地百姓建有一些祠宇,每年祭祀。在筠州(今江西高安县)有二贤祠,在广州有八贤堂。在他的故乡韶州,有张(九龄)余(靖)——二公合祠。当然最为人熟知的还是明朝弘治十年(1497年春,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余靖在朝为官之风采,所建的“风采楼”,1933年重建,主体用钢筋混凝土筑成,楼高21米,宏伟壮观,现已成为韶关的特别标志。 余靖风采究竟蕴涵着什么内容为后人如此敬仰呢?笔者认为其《从政六箴》——清、公、勤、明、和、慎,正是其一生的写照,亦是其风采之所在。 现试从这六个方面论述余靖从政风采。 一、清,即清廉 在《从政六箴》中,余靖把清廉放在首位,开宗明义地阐明“政为民纲,清本士节,立于寡过,先乎自洁。”[1](P534)可见,他认为为官之要义首在于清廉,否则“贪彼赇饷,过乎豪夺,罪盈于贯,阳诛阴罚。”[1](P534) 余靖不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京城为官,都要求下属官吏要清廉,并且将清廉作为考察官员的首要要求。在皇四年,平定侬智高为首的动乱后,余靖留在邕州(今广西南宁市)制订休养生息措施,安抚流民。他从整顿吏治着手,要求各级官员清正廉洁,果断起用了一批刚直廉明的清官,上奏朝廷惩办了一批徇私舞弊的贪官,撤换了一批不称职的冗官。这样,一年后“抚辑完复,岭海肃然。”[2](P166-167)至和元年十一月,余靖在邕州南效主持祭祀仪式,兵民云集,连交趾国(今越南)也派使来参观。当余靖宣读朝廷赦书后,在场中外边民齐声欢呼。而当朝廷特使宣布要改余靖知潭州时,邕州兵民哭拜于道,要求朝廷把余靖继续留任桂州,宣抚全路。由于皇命难违,嘉祐二年三月,还是要调他知潭州,余靖严令桂州官员不许泄露,谢绝一切馈送,悄悄地卸任而去。在嘉祐六年,余靖以尚书左丞知广州,兼管内劝农市舶使,提点银铜场公事。广州一带物产丰富,一向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,历代到广州做官的,往往搜刮民财,宦囊饱满。余靖下车伊始,奏请朝廷“罢番舶装船税”[3](P17),免除外国商船在广东海岸装货的附加税,以活跃进出口商业。于是,来往于广州港口的外国船舶络绎不绝,日益增多。同时,严禁官吏“市南药诸番货”[3](P17),以保证国家收入。到余靖卸任前,广州市舶年收入恢复到皇祐中期的收入水平,使广州重新成为海内外贸易和友好往来的最繁忙的港口城市。 当然,余靖不仅要求下属官员清廉,而且以身作则,以清廉朴素名重朝野。他一生两袖清风,从不取地方一款一物。在知广州期间,到下属州府察访,端州府(今肇庆市)送他一个端砚,高州府(今茂名市)送他两颗图章,他拒绝赠送,自己掏钱买下。对朝廷给他的赏钱赏银也分文不取,封存于广州军资库内。上任卸任,从不要人迎送。他提倡轻车简从,破除官场中迎来送往、讲究排场、铺张浪费的恶习。同时,他经常从自己的薪俸中,抽资接济赤贫士民、落难友人,同包拯一样是一位难得清官。 余靖在广州任职将近5年,为政清廉,在晋升离任前,“不载南海一物”,受到百姓的称赞。“其廉洁谨行,可见一斑”(朱熹《五朝名臣言行录》)。 二、公,即公正(转 下一页...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