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余三胜——中国近代现代余氏名人事迹【03】239
发表时间:2020-03-13 02:10来源:百度网 ☆后嗣演员 余三胜之子余紫云,工旦;孙余叔岩,工老生。 ·余紫云 余紫云(1855—1899)出生之时正值余三胜处于艺术高峰期。由于家庭的熏陶,他幼年即师事梅巧玲,习青衣兼花旦、昆旦。所演花旦戏、青衣戏均很著名。据《梨园旧话》载:“余伶先演花旦,后演青衣……其唱功固臻妙境,不专属青衫之剧,如《戏凤》之李凤姐、《虹霓关》之丫环姿态横生。”又《京剧二百年之历史》载:“时小福之青衣以典雅胜,田桐秋之花旦以流利著,然紫云兼此二人之长,实为今王瑶卿、梅兰芳之先驱者。”据说他每饰演《虹霓关》之丫环时,北京所有旦角都来观摩其做功和台步。 “汉派”重要继承人是谭鑫培(1847—1917),武昌人,新老生“三鼎甲”之一。谭鑫培对于前辈名家的一腔一调、一招一式,无不悉心琢磨,深刻领会。如演《碰碑》、《珠帘寨》、《定军山》等纯宗余三胜。他继承余三胜所采用的以“湖广音”夹京音来读“中州韵”的方法,统一了京剧舞台语言的字音,使之规范化。他学习余三胜的创造精神,创造了倒板、闪板、赶板等腔调,使京剧的板式更加丰富,更加多样化。 ·余叔岩 余叔岩(1890—1943),名第祺,生于北京。他幼承家学,习文武老生,又师从以戏文上讲究音韵准确而著名的老生艺人吴连奎。他少年时期即以“小小余三胜”的艺名在天津演出《捉放曹》、《当铜卖马》等,初露头角。他向众多艺人学习“谭(鑫培)派”唱腔,后拜谭鑫培为师。1915年加入梅兰芳班社。余叔岩精于音律,讲究字音声韵,对口形的开、齐、合、撮,字音的出声、归韵,四声的细致区分等,都一丝不苟,且把握得准确得当,所以唱来韵味醇厚,规矩谨严,较之谭鑫培,另有一番境界。1917年谭鑫培去逝后,他自己挑班,演出《打棍出箱》、《定军山》、《打渔杀家》等剧,名重一时。其它如《战太平》、《断臂说书》、《空城计》、《南阳关》、《失印救火》等戏的唱腔和表演,也无不贯通谭鑫培的艺术精髓,成为“汉派”的主要传人,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,创立了影响深远的“余派”。余叔岩弟子有杨宝忠、谭富英、王少楼、吴彦衡。晚年又收孟小冬、李少春、陈大①等。“余派”继“谭派”之后,对京剧老生行当的表演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。后学者演《捉放曹》、《宿店》、《搜孤救孤》、《打鼓骂曹》、《打棍出箱》、《战太平》等戏,大多宗余。1935年后,余叔岩因病不常演出,曾灌制唱片18张半,是京剧声腔的珍贵资料。 (余三胜广场 南京市) (京剧鼻祖余三胜雕像) ◆注释: ① 该文原载于湖北省戏剧工作室主编的《戏剧研究资料》1983年第8期。 ②③ 清人粟海庵居士所著《燕台鸿爪集》有云:“京师尚楚调,乐工如王洪贵、李六以善为新声称于时。”这里没有提到余三胜。一般人以此为据,认为余三胜是在王、李二人之后入京的。清人杨静亭于道光二十五年(1845年)成书的《都门纪略》“词场门”载:“春台班,余三盛(“盛”应作“胜”)演《定军山》黄忠、《探母》杨四郎、《当锏卖马》秦琼、《双尽忠》李广、《捉放曹》陈宫、《碰碑》杨令公、《琼林宴》范仲禹、《战樊城》伍员。”有人更由此断定余三胜进京在道光二十五年前后。以上说法不实。方光诚、王俊著《余三胜家谱的发现》称:传说余三胜进宫唱《四郎探母》,嘉庆皇帝口封其为“戏状元”,还以此有喜报送到罗田。此说若成立,则余三胜于嘉庆末年(1820年)前便已进京,早于王、李。如果说这种传说还不足为凭,那么综合方光诚、王俊二人所披露的资料,余三胜最迟在道光16年(1836年)前后进京是完全可信的。余三胜成名的时间早于“三鼎甲”中的程长庚、张二奎。而余大程9岁,道光十年(1830年)进京则29岁,这正是一个演员的黄金时间,最佳年龄。就是说随着余三胜家谱的发现可知,余三胜进京早于或大体同于王洪贵、李六是可以肯定的。 ④ 见清人张际亮《金台残泪记》(道光二十八年)。 ⑤ 该书刊刻于道光三十年(1850年)。 ⑥ 参见赵贻白《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》及近人艺兰生《侧帽余谈》。 【图文编辑整理】:秋叶 (资料来源:【百度网】【凤凰网】)
文章分类:
【余氏历史】
|